市政协委员建议: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提升百姓出门便利程度
城市快速发展,市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私家车、租赁车数量逐年增加……城市交通涉及千家万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市“两会”期间,“城市交通”成为不少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市政协委员李俊伟认为,三亚道路交通的滞后发展与汽车保有量的爆炸式增长形成尖锐矛盾,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战略。他建议,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面对道路窄、路口多、机动车与非机混行乱象,应由各级政府牵头,组成由规划、建设、公安、交通、财政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统筹协调机构,构建应急联动机制,共同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交通资源配置策略,统筹协调实施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在三亚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开展公共交通、停车系统、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等专项交通规划编制,建立健全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城市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逐步实施对土地使用规划和布局规划等规划方案的交通评价。建立立体化轨道交通,实现交通工具无缝对接,提升百姓出门便利程度。
市政协委员林晓认为,每年旅游旺季都有大量的游客、“候鸟”和外地旅游车辆进入三亚,交通拥堵现象越发严重,现有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她建议,加快构建三亚立体交通体系,在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地段建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缓解路面压力,解决人车抢道问题。遇到交叉口路面狭窄、两旁空间有限无法满足修建人行天桥条件时,可以借鉴解放路中央商业街项目模式,利用地下空间项目开发建设,规划配套建设地下通道,对于道路宽阔、空间开阔且人车流量大的主要路段,建设行人和电动车的通行天桥。同时,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及“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建设,在适当区域建设立体交通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崖州区的创意产业园区、南山港、崖州中心渔港、南山景区、大小洞天景区的节点位置都需要提前进行立体交通建设的规划,设计大型立交桥高架桥,为今后“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知名企业纷纷进驻,交通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希望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规划交通道路。”市政协委员张杰说,现在三亚中央商务区在市区建设,各种写字楼不断推向市场,届时人流量大,车流量也增大,交通拥挤随之而来。他建议,政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进行交通规划,并分阶段实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方便人们出行。
(记者张慧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