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崖州湾科技城“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大产业集群和市场主体培育提升力度,增强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深化职住平衡高品质产城融合发展,全力将崖州湾科技城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园区,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园区。全年计划完成固投 165 亿元,推动社会投资占比稳步提升;力争营收突破500亿元,实现税收31亿元,招引 3800 家企业落地注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1200 人,新增就业人口 5000 人。
(一)投资扩容增效,持续强化服务保障配套。继续做好崖州湾实验室高质量入轨服务支撑工作;确保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全面完工后尽快交付投用,保障三亚海洋实验室加快实体化运行,推动崂山实验室海南基地批复落地;依托南海试验保障基地(一期)项目,完善崖州湾临岸试验区各项功能,推动汉江实验室三亚基地落地创建;加快三亚数学与物理国际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争取海南量子基地批复落地。全力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三亚全球水产种质隔离中转中心、海洋光纤传感与能源技术研究平台等一批科研和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确保近海试验场等 54 个项目建设完工。加快科技城综合医院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筹划申报首批低(零)碳试点园区,高标准打造产城融合、职住服均衡的科技新城。
(二)狠抓招商落地,产业集群发展力争突破。积极引导已签约产业项目投资投产、落地见效、转化成果。一是壮大南繁种业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国投种业等入园市场主体实质性运营,推动中种集团、大北农、晨海水产、隆平生物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构建产业生态。二是培育深海科技产业集群。对接招商工业、北京先驱、五矿集团等重点企业,围绕深海采矿领域谋划产业布局。三是生命科学产业奠基赋能。推动与赛默飞、罗氏、因美纳等共建的共性研发平台加快建成运营,支撑生命科学产业市场主体持续集聚。四是数字经济产业蓄力提升。联合科大讯飞搭建私有化星火大模型,释放科技城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优势,降低 AI 企业研发成本。
(三)坚持科技引领,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力争 R&D 经费投入达到 3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20 家,扎实推进国家高新区升创工作。支持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国家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做强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海南分中心,争取 ONCE 国家级科研项目落地科技城。稳步提升南繁种业科研服务能力,搭建智慧南繁种业 CRO 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和南繁 AI育种系统,逐步打造全国前沿育种技术服务输出高地。谋划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种质全域生态场项目开展预研工作。保障国家(三亚)动植物检疫中心和引进中转基地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推动海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高标准建成投用,逐步完善超算运营机制。
(四)深化科教融汇,厚植人才集聚发展优势。坚持“科教并重”发展定位,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保障重点高校入园办学。积极引进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入驻科技城办学育才。适时启动梅山片区“产教融合区”规划研究,充分保障海南专项学生全过程在琼培养。二是优化海南专项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研究生指标占比,激励在读硕士生考博或争取硕博连读,逐步形成海南专项学生留琼惯性机制。三是深化办学机制模式创新。落实好“五互一共”“大共享+小学院”办学育人模式,积极创建“国家科教融汇创新特区”。四是持续提升引才育才实效。打好人才政策补丁,着力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和中小企业“招人难”等问题,全力推进国家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挂牌设立。
(五)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打造优化营商环境 3.0 版,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一是深化知识产权特区建设。加强“知小二”专业化队伍建设,完善“五合一”业务服务指引与工作规程。二是探索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工作,以“先投后股”模式推动种业、深海若干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三是提升科创服务保障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大型仪器设施设备有序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公平分配、高效利用。四是深化国际开放交流合作。保障2024亚洲种子大会顺利召开,办好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2024 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等高端会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