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竞赛特点
高脚竞速与普通的田径跑步不同的是,田径跑步是伸右手,出左脚,而高脚竞速是一根竹竿上面绑了脚蹬,不仅运动员的脚要踩在脚蹬上,而且在跑步过程中手也要握住竹竿,是顺步跑,再加上竹竿比较细,接触点比较小,因此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有较高的要求,这项手脚并用的竞赛项目也因此极具观赏价值。
在标准田径场上进行,场地线宽均为5厘米,跑道分道宽2.44-2.50米。
接力比赛的接力区:接力区中线为宽5厘米的虚线4,前后5米处各画一条直的实线高脚杆为竹、木或其它硬质材料制成(简称杆)。
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35厘米处加制踏镫,踏镫高度的丈量从杆底部至踏镫与杆支点的上沿距离为准。
发展历程
1986年,湖南省体委将高脚马整理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高脚马作为第一个按照《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立项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在2003年的第七届民族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根据其特点定名为“高脚竞速”。
历史渊源
约在14~15世纪,由于气候湿润,经常下雨,土家族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将两根一米多长的竹竿的同一端削尖,再各绑一个可以支脚的网子,平时出门的时候,两只脚伸进网子里,用竹竿来代步,走路的时候既不费鞋又可以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