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鞋是广西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通常称“木屐”。三人板鞋的起源年代无从考究,相传明朝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狼兵出征江浙抗倭时,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令3名士兵同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斗志高涨,所向披靡,挫败了倭寇,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
经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批准,2007年11月,板鞋竞速正式成为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并根据其比赛特点定名为板鞋竞速。
竞赛特点
板鞋竞技的发展与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它既是壮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又是人们强筋壮骨、锻炼身体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民间传统的三人板鞋竞技内容包括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同时三人板鞋的技巧性也比较强,如板鞋竞赛、板鞋抢粽粑、板鞋戏水、板鞋抢水球、板鞋抛绣球(或其他球类)、板鞋踩气球等,所完成的每一个运动项目都离不开齐心协力,协调配合。
发展历程
三人板鞋于1987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三人穿板鞋竞速)。
2006年8月8—9日,在南宁市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并举办了首届全国板鞋竞速邀请赛。
传统渊源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文艺工作者将三人板鞋创编成为现代板鞋舞,人数多达10人、20人或者更多。舞者脚穿板鞋,徒手攀肩或扶腰,手持鲜花、绸带、扇子或各种装饰物,编排不同的队形,踏着欢快、协调的步伐,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气势恢宏,十分壮观。
每逢喜庆节假日,三人板鞋竞技成为壮族体育爱好者、学校学生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之一,吸引着众多的群众参与,且在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中尤为普遍,一些县(城区)还将该项活动纳入全民健身活动项目。
传统板鞋竞速特点
比赛板鞋以长度为100厘米,宽度为9厘米、厚度为3厘米的木料制成(以三人板鞋为例)。每只板鞋配有三块宽度为5厘米护足面皮,分别固定在板鞋规定的距离上,护皮以套紧脚面为宜。第一块护皮前沿距板鞋前端7厘米,第二块护皮在第一块护皮与第三块护皮的中间,第三块护皮后沿距板鞋末端15厘米(护皮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可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