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

独竹漂

【字体: 打印打印
2023-11-11 16:52:00 国家民委网站、海南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微信公众号

独竹漂是一项承载着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多重功能的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与地方旅游的结合中,表演与体验相结合,形成“以漂促游、以漂树牌”的良性互动格局,对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竞赛特点

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绝技。原是当地人的水上交通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当地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娱乐、比赛项目。独竹漂要求运动员脚踏直径约20厘米、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手执一根细竹竿为“桨”,左右点水、保持平衡、破浪前进,以耗时最少者为胜。“赤水独竹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程

作为一项方便快捷但又有一定难度的独特的集竹技能,并非所有人都能学会,因此就有了在劳动之余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娱乐,独竹漂由此过渡到体育娱乐表演。在赤水河流域,有记载的独竹漂表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端午节龙舟赛期间表演的“解放台湾”项目。当时的表演是一批民兵肩挎步枪、脚踏独竹划向江中心象征台湾岛的竹排,此表演是模拟“解放台湾”。此后就逐渐有了每年端午节龙舟赛期间的独竹漂表演,直至1999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个人高难技术动作强化,编排了蕴含艺术创新的紧凑编队,再加上快慢有序、整齐划一的队形变换,使独竹漂成为集体育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表演。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第一次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表演,并且获得表演一等奖。

历史渊源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又称“独竹舟”。“划竹竿”既是一种劳动生产技能,也是一种原生态体育。作为独竹漂运动的雏形,由此可追溯到20世纪初以至更早时期,距今至少已有近百年历史。1998年,赤水市复兴镇马鞍山发掘的汉晋时期的古墓群中,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有一幅一人双手持竿立于一独木上的石刻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照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由此可见,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已有久远的历史。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