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

花炮

【字体: 打印打印
2023-11-12 16:58:00 国家民委网站、海南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微信公众号

花炮原称抢花炮,是流行于壮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中的一项民间男子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将花炮列为比赛项目。

竞赛特点

花炮运动的技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抢截、传递、掩护、集体配合等技术动作组成,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强、抢截积极、突破能力强、掩护配合等,能促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发展历程

经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批准,抢花炮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列为比赛项目。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抢花炮项目器材做出改动,将用明火点燃火药的发炮器改进为仿飞碟发射,能将花炮击出10米以上高度并落在接炮区域内并能发出响声,同时采用不会伤及队员的橡胶,将花炮做成直径14厘米的彩色圆形饼状。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抢花炮正式更名为“花炮”。

历史渊源

花炮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诸葛亮当年南征时,为了让山寨之间加强团结,通过所创的抢花炮活动让人们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在后世沿袭中,每年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抢花炮比赛,称为“花炮节”。凡是当年抢得"头炮"者,来年的抢花炮活动便由该村寨主办。且当年“头炮”村寨得到的一头染红的大肥猪或是其他奖品,次年仍得准备这些奖品,这叫做"还色"。哪个村赛连续抢到花炮者,说明该村寨连年五谷丰登,也是侗家姑娘向往的村寨。故而在侗乡还流行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