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今日三亚

一盏路灯照民心 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字体: 打印打印
2025-08-06 09:41:49 三亚日报数字版

“现在路灯亮得跟白天似的,带孙子散步再也不用担心摔跤了!”三亚市崖州区南滨社区胶厂安置区居民林阿姨的感慨,道出了192户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由衷喜悦。从“光明缺失”到“灯火通明”,从“垃圾成堆”到“整洁有序”,这场发生在老旧小区的蜕变,是基层治理落实落细的生动实践——以民心为导向,用行动解民忧,让“民心工程”真正暖到群众心坎上。

胶厂安置区的变化,始于一次“夜间走访”。崖州区委第二巡察组在常规巡察中,没有满足于会议室里的汇报材料,而是选择在夜色中走进居民生活,发现了小区庭院灯长期不亮、环境卫生差、分类垃圾箱闲置等“藏在暗处”的民生痛点。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老人不敢夜间出行,下班族骑车怕摔跤,夏季蚊蝇滋生让住户苦不堪言。正如巡察组所言,“群众的诉求就是巡察的‘风向标’”,这些“小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基层治理中可能存在的“中梗阻”——要么是责任落实不到位,要么是服务响应不及时,要么是资源调配不顺畅。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巡察组没有简单“甩锅”,而是第一时间向南滨社区党委反馈问题清单,明确要求“多症同治、限期销号”。这种“察实情、督整改、促长效”的工作方法,避免了巡察沦为“走过场”。南滨社区党委迅速行动,成立“照明改善+环境整治”双整改专班,同步联动区级部门,形成“巡察组督导—区级部门统筹—社区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这种上下协同的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中常见的“权责不清、资源分散”难题:针对路灯损坏,用太阳能环保灯更换传统路灯,既解决了电源接入难题,又兼顾节能与成本;针对环境脏乱,协调环卫部门定时清扫,检修垃圾分类箱并引导居民正确使用。短短时间内,小区“路不黑了、垃圾不堆了、道路干净了”,居民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值得深思的是,胶厂安置区作为农垦移交的保障性住房,长期存在“无物业管理、维护缺失”等共性问题。这类老旧小区往往是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机制缺位,居民诉求容易被忽视。而崖州区委巡察组的介入,恰恰补上了这一治理短板。他们没有将问题归咎于“历史遗留”,而是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整改:不用“等靠要”,而是主动协调资源;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群众建议选择太阳能路灯;不止步于“表面整洁”,更通过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培养长效环保习惯。这种“既解决具体问题,又构建长效机制”的思路,让整改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了“标本兼治”。

“巡察不是‘找茬’,而是帮群众‘拔刺’。”这句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一盏盏亮起的路灯,照亮的不仅是小区的道路,更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映照出基层党组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责任担当。在胶厂安置区,灯光下散步聊天的居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被重视、被关怀的温暖。这种温暖,源于巡察组“夜间走访”的细致,源于社区党委“立行立改”的效率,源于三级联动“协同破题”的合力。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就藏在这些路灯、垃圾桶、下水道等民生细节里。群众的获得感,也往往来自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南滨社区的实践证明,只要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把“痛点”当作“发力点”,通过精准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持续完善机制,就能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让基层治理充满温度。这盏在夜色中亮起的路灯,不仅是一个民生工程的缩影,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以民心为灯,以实干为径,就能照亮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佳凝)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