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医院看病就医的人群会发现有个变化,放射类检查的价格便宜啦!曾经习惯检查后拿到手的实体胶片,现在没有了,实体胶片从“默认收费”转为“按需购买”,患者有了选择权,而且多部位、多体位检查收费有了上限。
今年6月,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和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试行)》(以下简称《通知》),自2025年6月16日起,我省对部分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调整,就诊的患者,将按新的放射检查类收费标准执行。
新收费标准执行月余,近日记者采访发现,曾经动辄四五百元的放射类检查项目,得到普遍降价,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放射检查费“瘦身”93项
为什么CT、增强CT、磁共振、PET/CT等项目越来越多?专家介绍,相比于传统的X光,新型检查技术如CT和磁共振能够提供更清晰、更详细的图像。
如CT可以生成身体的三维图像,让医生看得更加全面;磁共振对软组织(如大脑和肌肉)的成像效果更好,能发现X光难以察觉的问题;PET/CT不仅能看到身体的结构,还能观察身体的功能和代谢情况,这对于早期发现肿瘤以及判断肿瘤是否在扩散非常有帮助。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临床需求变化、医疗资源优化等,CT、磁共振等高端检查正变得更加普遍。为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聚焦规范CT、磁共振检查等价格项目,让有需求的患者更早用上高质量的医疗技术。
据悉,海南本次调整共规范整合191类341个项目,统一整合为26类93项,如“X线摄影成像”“X线造影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平扫”等,细化了服务内容,明确了收费标准;废止项目241项,合并或优化了原有项目,避免重复收费。
多部位、多体位检查费有了上限
7月18日,记者来到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门口等待检查的患者众多。
“上午在这里排队的人更多。”海医二附院放射科主任李传资告诉记者,放射类检查费用的降低,让不少曾经不舍得花钱做检查的患者,安心增加了检查项目。
李传资告诉记者,根据本次调整,CT、MR平扫后立即进行增强检查的,增强部分按50%计价;且检查部位超过三个的,按三个部位收费,限定最高支付部位数量。
“以CT三维检查为例,以前检查约450元,因为比普通平扫贵了近2倍,很多患者会犹豫要不要做,调整后提供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只需要在平扫基础上加收45元,还有核磁共振里各种功能成像以前也要四五百元,现在只要50元。”李传资主任说道。
以“X线摄影成像”项目为例,该项目省内最高限价为40元。此价格涵盖摆位、摄影、成像、分析、出具报告、数字影像处理与上传存储(含数字方式)等全流程所需的人力资源、设备运转成本及基本物质资源消耗。
另外,同一次检查中,每个部位的第二个、第三个体位收费,从第二个体位起按25元收取;同一部位如需摄影超过三个体位的,按三个体位收费。
“多部位、多体位检查有了收费上限,这对于多部位严重外伤极需进行放射检查的患者而言,能减轻很多就医负担。”李传资告诉记者,医院核医学PET磁共振检查价格也减少了50%。
调价后,各项检查费用均明显下降,带来的是检查患者数量的增加,李传资表示,降价以来,该院放射类检查数量明显上升,例如CT检查,以往平均一天做1300多个部位,现在平均增加到每天1600多个部位。
实体胶片“按需购买”
最近海口市民李女士带孩子去医院做DR检查,发现以往医院提供的胶片没有了,换成了电子胶片和纸质报告。
据悉,我省本次调整,根据国家立项指南,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出来了。过去,一些地方将实体胶片的费用打包在检查项目的价格中。患者在交检查费时,就已支付胶片费用,但打印了往往用不上。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信息的存、传、阅已可以脱离实体胶片。
实体胶片从“默认收费”转为“按需购买”,患者拥有选择权。针对患者确有需求、知情同意的,会单独收取实体胶片费用。若患者仅需纸质打印图像,医疗机构需免费提供。
据悉,此次调整是对照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发布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指南在各省份落地后,放射检查类项目价格稳中有降,患者负担进一步降低。同时,国家医保局明确将“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纳入价格构成范围,推动检查结果实现跨机构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随着全国统一的价格项目推进,患者在面对各类医疗服务时,会有更清晰的价格认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信任和不安情绪。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