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世界哮喘日,今年以“让吸入疗法惠及所有的哮喘患者”为主题,着重强调普及哮喘吸入疗法对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
每到换季,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会出现喘不上气的情况。作为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哮喘的规范治疗与管理备受关注。为帮助更多哮喘患儿得到科学治疗,提高哮喘控制水平,记者采访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儿内科主任谢丹,深入探讨儿童哮喘的识别、治疗与家庭管理要点。
哮喘的本质与误区
谢丹介绍,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即便患者未出现明显症状,这种炎症也会持续存在。若忽视控制,微小的炎症可能迅速恶化。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且常在夜间或凌晨加重。其症状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会随时间变化,多数患儿经治疗或可自行缓解。
“哮喘存在‘冰山理论’。”谢丹指出,哮喘症状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其背后的气道炎症才是关键所在,这也是导致症状持续的根本原因。因此,哮喘控制不仅要缓解表面症状,更需长期管理潜在的慢性炎症。
部分家长认为“哮喘长大就好了”,但事实上,约30%的患儿成年后仍会发作;还有家长担心“激素影响发育”,然而吸入激素剂量仅为口服的1/100,安全性高,不会对儿童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另外,“不喘不用药”也是错误观念,即使没有发作症状,炎症依然存在,仍需长期规范用药。
哮喘的诱因和识别方法
哮喘发作存在五大“触发器”: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尤其是RV、RSV、流感病毒);室内过敏原,尘螨占比高达60%,此外还有霉菌、宠物皮屑;室外过敏原,包括花粉、柳絮等季节性过敏原;运动因素,剧烈活动可能诱发哮喘,但控制良好的患儿可适度运动;物理刺激,如冷空气、烟雾等。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前往往会出现先兆症状,及时识别并干预,可有效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典型先兆症状包括咳嗽、胸闷、呼吸急促,常伴有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涕、眼痒、流泪等。婴幼儿则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异常兴奋或烦躁不安等表现。从先兆到发作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秒、数分钟,长可达数天。
哮喘自我家庭管理
儿童哮喘的治疗目标包括良好控制症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保持肺功能、预防急性发作、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控制药物、缓解药物和附加药物。谢丹提醒,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对哮喘管理至关重要,可有效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发作和住院风险。
在家庭环境管理上,需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三要”即要除湿(湿度<50%)、要通风(每日开窗通风)、要清洁(使用配备HEPA滤网的吸尘器清洁);“三不要”指不铺地毯和厚重窗帘、不养宠物(尤其是猫狗)、不在室内吸烟。
运动方面,谢丹推荐游泳、瑜伽、慢跑等运动项目,同时建议避免冬季户外长跑、冰球等易受冷刺激的剧烈运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