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儿子结婚,按新规简办喜酒,省下的钱给小两口当创业基金。”村民符大姐的感慨,是吉阳区大茅村推进移风易俗成效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大茅村通过“破旧俗、树新风、固长效”三步走策略,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让文明新风吹遍家家户户。
曾经,大茅村红白事讲排场、比阔气之风盛行。一场婚礼酒席动辄花费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丧事也要连续几天摆流水席,攀比之风愈演愈烈。“那时候谁家办得简单,背后就会被人议论。”该村党支部书记高正才回忆,这种风气不仅给村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让大家身心俱疲。
2021年,大茅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成为移风易俗的关键转折点。理事会制定详细的红白事操办标准,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要求。高正才率先垂范,简办自家老人丧事,这一举动如定心丸,让村民逐渐放下“面子包袱”。“书记家都这么做,我们没理由再讲排场。”村民观念悄然转变。
为确保村规民约落地见效,大茅村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化身“文明账房先生”,挨家挨户帮村民算经济账、人情账、面子账。“起初不少村民不理解,觉得老规矩不能改,但我们一家家耐心做工作。”一位志愿者说。经过长期努力,村民从最初抗拒到尝试按新规办事,再到主动简办、争当模范,文明意识持续提升。
为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大茅村推行“文明积分制”管理模式,为全村943户村民建立文明积分档案,将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等行为纳入评分标准,形成“党员示范、积分激励、群众参与”的良好治理格局。截至目前,村民参与率超80%,累计兑换积分上万分。这一模式让村民在参与文明实践中获得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极大调动了积极性。
村民用积累的“文明积分”兑换物品。
大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打出移风易俗“组合拳”:发放倡议书普及文明新风理念,宣讲道德模范事迹,以榜样力量感染带动村民。今年以来,已开展乡风文明相关活动20余次,丰富形式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制度建设上,大茅村推行“红黑榜”管理制度,明确铺张浪费、家庭暴力、乱搭乱建、污染环境等“村委黑八条”,同时细化升学、入伍等正向激励标准,将“软约束”转化为“硬规矩”。村民时刻对照标准规范行为,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
大茅村还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内容,通过接地气的宣传动员,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如今,村里环境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干净整洁的环境既提升生活品质,更滋养村民心灵,让文明之花绽放更艳。
“现在村里比排场的少了,谋发展的多了;攀比风气淡了,互助真情浓了。”高正才欣慰地说。
从“比排场”到“比文明”,从“要面子”到“重里子”,大茅村正经历乡风文明的美丽蝶变。正如村民自编顺口溜所唱:“红白事,按规办,省下钱,谋发展;积分制,促争先,新风尚,代代传。”
(记者 冯晨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