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三亚中央商务区(简称园区)充分发挥重点园区担当,积极克服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影响,始终立足促进三亚城市形象更新和产业提质增效的使命,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
一、2023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23年,园区营收1648.63亿元,增长131.35%;税收36.57亿元,增长7.06%;固定资产投资89.86亿元,同比增长2.33%;进出口总额86.57亿元,增长3.8倍;服务贸易18.5亿元,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为34%;实际利用外资4.92亿美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8%;新增企业1369家,同比增长36.08%。
(一)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总部企业加快集聚。2023年园区新增三类500强(下属公司)16家,其中,世界500强12家、中国500强11家、民营500强4家;央企9家;上市公司(下属企业)9家。新增总部企业9家,占全市新增总部企业数量的75%。紫金国控、阳光人寿提升为大企业总部能级,英特尔、潞宝集团获批大企业总部。物产中大、华润万象生活等500强企业布局区域总部。“两个总部基地”三亚示范区正式揭牌。四川华体、上海风领、东方铁塔等布局对外投资、跨境贸易。LVMH、太古集团、MAP集团投资中国境内,布局高端消费行业。
金融产业持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现代金融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海南省首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功举办第三届三亚国际财富管理峰会和2023 Tech Sanya大赛半决赛暨中国企业战略投资峰会。稳步扩大“双Q”基金规模,QFLP试点规模突破60亿美元,QDLP试点企业海外投资业务顺利开展,全年跨境资金流动额超600亿元。首单业务不断突破,海南首支S基金落地、海南首单SPAC上市及并购圆满完成、落地首单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业务。支持“一所三中心”实质性展业,持续推进“琼港通”研究工作,探索推动“海商所+”模式-海商所产业综合服务模式落地。
商贸产业集聚发展。在巩固传统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多种贸易形态蓬勃发展,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助力千亿级园区建设。恒力集团、大唐集团、洛阳钼业、明夷电子、联晟智达等带动外向型贸易形势进一步向好。实现进出口总额86.57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离岸贸易额220亿元,新增芯片离岸贸易品类;服务贸易额18.5亿元,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为34%。加快跨境电商配套设施建设,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顺利建成并通过验收。海南首家“区块链”紫金OG初炼金门店正式开业,打通海南自贸港黄金全产业链。
游艇旅游消费投资持续走强。成功举办2023年三亚国际游艇展暨国际酒类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0个品牌参展。印发国内首个二手游艇交易团体标准《游艇勘验服务规范》《游艇评估服务规范》《游艇交易鉴证服务规范》。法国BV船级社、欧尼尔游艇公司等80余家游艇产业链企业已入驻园区。2023年,三亚登记游艇总量达1367艘,年新增登记230艘,进入“千艇”城市俱乐部,全国排名靠前。三亚游艇出海16.11万艘次,接待游客107.9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67.22%和82.84%,创历史新高。租赁游艇夜航试点经营活动的游客量已超过3780人次。
开拓国际邮轮航线取得新进展。国内继上海之后第二个恢复的境外邮轮航线,“名胜世界壹号”邮轮香港三亚航线于9月开通。有序推进10万吨级“双中心邮轮码头”建设。2023年,国内邮轮进出港201艘次,国际邮轮进出港19艘次,总计220艘次,同比增加210%;总计进出港19.56万人次,同比增加444%。
文化产业取得良好开局。新增注册落地文化艺术品领域企业59家,涵盖拍卖、仓储、展示、策划、文化、旅游等产业链企业;完成16个文物艺术品领域重点项目签约;举办2次主题招商引资推介会。组建文物艺术品产业23人课题组,逐步探索出“121N”的产业发展路径,形成了4项制度集成创新思路。完成了三亚首单境外艺术品保税通关业务(34件作品,货值87万元);首单文物临时进境审核业务(24幅作品,预估价值约5亿元);举办首届三亚国际文化艺术节暨“艺起三亚”国际艺术展(共118件作品,货值282万元),破解了三亚没有国际艺术展的局面。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申报成功。支持举办了德泉缘2023年第四届三亚全国钱币文化交流会暨春季钱币拍卖会、牧之书画艺术展览暨专场拍卖会。成功复制应用了“上海10条文物艺术品便利化措施”中关于“文物艺术品保税出区展示代垫海关保证金”、“艺术品进出口批文申办5个工作日完成”政策措施。
(二)规划引领建设初见成效。在“1+N+N”规划体系下,启动了《三亚中央商务区空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全省首个详细规划(单元规划)-三亚中央商务区月川单元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凤凰岛桥头公园已全面完工,实现功能性开放;三亚湾延长线、川中路(北段)、规划支路、迎春路北段实现功能性通车,有效缓解周边区域交通压力。三亚国际游艇中心项目和游艇封关口岸项目即将投入运营。大悦城商业综合体项目(一二期)、保利国际广场项目、太平金融产业港项目、五矿国际广场项目、中交总部基地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中铁建海语东岸项目、世茂国际金融中心项目(A地块)正在进行施工收尾。推动信创南边海海岸带闲置土地开工建设,完成港务局“双中心”土地供应工作。2023年累计开展各类检查146次,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
(三)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
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实现“零的突破”。“游艇产业综合管理服务新模式”创新成果入选海南省第十六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是中央商务区首个入选海南省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关于加快推进三亚新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报告》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游艇产业链、新型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和文物艺术品产业探索制度集成创新路径课题分别获得三亚市“制度创新年”行动“大擂台”二、三等奖。
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中央商务区条例》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印发了《三亚中央商务区促进楼宇经济发展办法》,并进行了多次政策宣讲。海南仲裁院三亚中央商务区调解/仲裁中心及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工作站在园区挂牌。推行园区商事服务、政务服务、产业服务标准化,印发5本标准化手册。制定印发《三亚中央商务区创建一流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探索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大主题式”场景、“智能快办”、全流程用时管控等审批制度改革,成功入选2023年海南省工改办优秀案例,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制定印发《三亚中央商务区信用体系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不断拓展信用应用领域,成功推出“信用+”4个应用场景,擦亮“诚信三亚”金品牌。荣获三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秀单位”“2023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商务区”“2023中国高端商务新地标”。完成三亚CBD党群服务与金融创新中心项目已正式运营,目前已签约32家企业,入驻企业21家。
服务企业精准高效。建立政企互通机制和常态化沟通渠道,为园区企业解决商事注册、税务等各类疑难杂症100余项。开展“三项清单”工作,进行“攒商”实践,促成攒商12件,并纳入海南省营商环境厅创新工作。推动企业奖补兑现,截至2023年12月,兑现奖补资金1.12亿元,惠及大家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24家企业。累计开展16场“助企共赋能 服务益企行”企业服务日活动。
(四)党建引领产业新发展
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压实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要求,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推动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积极推动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理论学习、大兴调查研究、“制度创新年”、“学、查、改、促”等重点工作等工作,明确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主题教育期间,管理局及下属公司总共开展调研194次,发现问题173个,提出意见建议118条,现场解决问题102个,完成调研报告10篇,累计提出成果转化措施35项。聚焦党业相融互促,“党建链”引领“产业链”发展再创新局面。联合旅文·三亚总部港打造三亚中央商务区企业党建服务点,以党建为引领拓宽园区企业服务渠道;成立三亚中央商务区暨天涯区辖区城市党建联盟,着力解决园区项目建设急难愁盼问题;建设运营三亚CBD党群服务与金融创新创业中心,为三亚中央商务区月川片区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片区群众提供多样化、高品质党群服务。
优化法定机构体制机制。探索更加优化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成立园区理事会,增加业务主管部门。优化考核,建立有效激励及约束。根据部门职责建立差异化绩效考核方式,“定性+定量”方式区分招商队伍及后台服务部门的年度工作任务。
持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招聘到岗67人(含下属公司班子及管培生),其中11人为中层及以上人员。开设园区人才服务“单一窗口”,优化完善人才医疗保障、安居保障和教育保障等服务。充分发挥三亚经济研究院、海南游艇产学研基地等人才孵化作用,围绕“4+2”产业,加强“政校企”合作,助力人才集聚、产业汇聚。截止目前,园区高层次人才521名,其中A类4名,B类8名,C类21名,D类84名,E类404名。
二、2024年重点工作谋划
2024年是推进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之年,也是园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园区将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力争主要经济指标上一个新台阶。
(一)靶向发力大抓招商
精心谋划活动招商,全力做好第二届三亚国际游艇展、第四届财富管理峰会、第二届游艇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筹备参加国家级四大展会、大型境外招商推介活动和各产业专项招商活动,做好政策解读和招商推介。打造高质量总部经济集聚区,持续推动“两个总部基地”项目,启动区实现实质性运营。引进跨境服务专业机构,与相关监管部门协商在园区设立跨境业务受理窗口。积极融入RCEP朋友圈,扩大园区总部企业矩阵,提升既有总部企业能级,与泰国伟华工业园、马来西亚汽车高科技谷等RCEP地区产业园形成双园互动。建设金融扩大开放试验区,围绕跨境金融和金融开放,积极跟进、承接海南自贸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政策的进展,围绕持续推动跨国企业在海南落地财资中心和跨境资金池业务,培育提升当地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聚焦跨境金融和现代金融,持续打造以QFLP和QDLP跨境投资“双向高速路”为主要方式的国际创投总部。积极承接自贸港跨境投资和资金等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持续引进头部公募基金销售子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子公司、运营服务子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银行分支机构、保险服务中心等。打造现代商贸产业发展引领区,深化服务贸易领域产业发展,承接自贸港离岸新型国际贸易“一揽子” 支持政策,培育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产业集聚,打造新型离岸贸易区域中心。承接《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试行)》、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政策,配合园区两个总部基地三亚示范区的建设,探索贸易经纪代理、智慧供应链、信息化服务、专业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突破路径。全力创新打造全球文物艺术品流通平台,加快推动三亚文物艺术品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在园区办公楼宇中选址开展交易中心运营工作,对交易中心主要业务板块进行模拟开展及集中展示,为早期入驻企业提供产业集聚区,先行打造三亚文物艺术品交易产业对外宣推窗口及产业孵化高地形成产业集聚。重点推动与苏富比、佳士得等行业知名拍卖机构,北京圣轩等知名国际物流公司,易拍全球等全球线上交易平台,陕文投、苏宁环球等行业知名企业的合作,落地更多的市场主体、展览展示及拍卖活动。谋划文物艺术品学术、金融论坛,举办藏家交流会,补齐产业链空白,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动省委宣传部向国家部委争取的“六项政策”落地实施。加大邮轮航线拓展力度。新加坡名胜世界邮轮公司开通的香港-三亚国际航线计划追加1-4月的航次20个泊位。推进爱达邮轮地中海号从天津(北京)及上海母港转移部分运力至三亚。计划完成南海之梦号和长乐公主号(祥龙岛号)共计228个航次的泊位预订。与华侨城集团天视公司推进新成立中资邮轮公司落地园区,积极协调华侨城集团在上海开展4万吨级的邮轮新造船业务,并最终落地园区。加快建设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在原“三亚游艇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基础上升级推出三亚游艇大数据平台,争取2024年底前出台游艇29人载员相关标准规范研究报告。启动三亚游艇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与洋浦经济开发区、临高游艇产业园、珠海平沙游艇产业园等形成园区联动,探索飞地政策,推动新能源智能化游艇应用示范。
(二)深度挖潜扩大投资
落实要素保障,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加快推进园区土地供应,2024年计划供应土地446亩。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和工作机制,推广利用好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固投推进会、固投奖励政策等),细化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计划,逐月分解投资任务,逐个倒排建设工期。加大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三亚河口通道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交易中心和交流中心同步设计、同步开工建设,按计划推进初步设计与概算、预算、施工总承包招标以及桩基等施工,紧抓施工管理,确保按序时进度推进;协调加快三亚河口通道工程红线范围内的征地拆迁工作,释放更多工作面,按序时进度推北岸D线、鹿回头A线、鹿回头B线、管幕段施工,多点发力、同步施工方式全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加快推进自贸港旅游航空总部项目(北地块)、三亚合联中央商务区项目,紫金国际中心(办公地块)等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并投产,打造产业集聚的办公、商业综合体地标集群。持续推进项目谋划落地工作,策划推动港务局规划优化工作,助力文化商务区配套项目招商落地,完成四更园部分地块规划修改工作,引入集团总部。从项目落地建设方面,加快月川单元南片区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促进园区产城融合;推进三亚游艇创新中心项目,助力游艇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月川规划学校、港务局幼儿园、南边海道路拓宽、港务局码头等项目落地,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
(三)多措并举优环境
积极争取推动建设中央法务区,支持高端法律服务业集聚,构建集约化、数字化、市场化综合服务模式,满足各类市场主体法律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1+N”政策体系,计划出台现代商贸、金融、邮轮游艇及人才产业政策,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4项文化领域制度创新陆续发布。继续探索制度集成创新改革新举措,如:智慧工地建设、监管标准化等。稳步推进奖补兑现工作,多措并举推进奖补兑现“免申即享”。探索开展“信用+”场景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和服务模式,推进信用研究院、营商环境研究院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服务支撑;探索柔性人才和国际人才引进,与北大汇丰等机构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工作试点。
(四)“党建链”链接“产业链”
持续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深化服务园区企业力度,做好园区企业调研走访工作,扎实推进“两个覆盖”。依托产业链党建联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整合产业链各方力量资源,引导链上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园区管理机构结对共建,以资源共享、发展共促带动产业链全链晋升。以“党建+”模式服务链上企业,通过“党建+政务”“党建+商务”“党建+服务”,将党建力量融入扩大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等环节,加速资金、产业、创新、人才的深度融合,彰显“党建链”链接“产业链”发展的互融共促新优势。推进区域互联,形成党建合力。深入推进协同型党建工作,以同心同向为原则,联动属地辖区、园区企业、园区项目、商务楼宇等落实好园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发展服务型党建,推进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不断优化。擦亮“商鹿通”党员先锋服务品牌,完善“审批官+审查师+ 商代表”服务专班,为园区企业、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提高工作水平。